第四百零二章 野望
码头上官员们和杨浩一样紧张的看着在济水缓缓航行的船只。 当三张风帆展开之后,船舶速度陡然增加,逆这水流极速而上。 杨浩见此眼神顿时一亮,这速度比齐国之前的战船不知快乐多少倍,只是个好现象,只要没有其他问题,最起码这种速度足够进行远洋航行了。 船只行驶了差不多半个时辰之后缓缓的靠向码头,作为试船之人的石溪前来向杨浩复命。 他内心的激动甚至要超过了杨浩,这样的性能优良的船,天生就该纵横在大洋之上。 只是这么简单的试验,并不能验证这条船的整体性能。 杨浩让石溪操纵这条船,去大海中去测试,若是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全部的考验。 就意味着,工部就可以大规模的生产这种船,而且吨位也要比这条试验船要大上许多倍。 得益于上古时期优良的自然环境,齐国并不缺少造船所需的优良木料。 只要朝廷愿意,可以组建一支不下于陆军的庞大水师,只是这种想法只能停留在想象阶段。 毕竟打造一支精良的海军,这其中的花费根本不是同等规模的陆军可以比拟的。 有句老话这样讲,十年陆军,百年海军。 这句话在大航海时代就体现得淋漓尽致,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经过百年海上贸易积累才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 曾几何时英国开始崛起,依靠强大的海军建立起遍布全球的殖民体系,这个过程,从格拉沃利讷海战到七年战争的胜利,足足花了两百年,可见海军建设之难。 就算是齐国真的舍得花钱,打造出大量精良的战船,但海军距离形成战斗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入当初的满清朝廷一样,海军看似强大,实则不堪一击。 杨浩现在要的不是争霸大洋,只需要能够远洋航行,去大海的另一边带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就可以了。 至于什么殖民全球,就算是再给他一百年的时间,他估计自己也根本没有哪个能力去做这样牛逼的事情。 欧亚大陆足够大了,只要自己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好,那就是一件惊天伟业。 直到风帆战船远去,杨浩才有些意犹未尽的返回了城中。 只是他内心的激动根本不是等闲只人能够体会的。 美洲啊,那可是能够改变齐国文明层次的关键一环。 只要有了玉米,辣椒,土豆等等这些优良的农作物,到那时自己只要自己愿意,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至于拯救美洲人这种事情,杨浩甚至连一个念头都没雨,在他看来美洲人是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一个陌生族群,他们的死活并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 他们若是好说话,老老实实的跟自己的船队进行交易,那就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动了什么歪脑筋,他也不介意效仿一下后世欧洲的白皮们,杀他个血流成河。 按着正常的历史发展轨迹,现在美洲极其落后,也许文明程度甚至不如江南的那些越人,对于这样的文明,杨浩有信心自己武装到牙齿的大齐探险队,能够摆平一切障碍。 等到有了粮食就有了海量的人口,有了庞大的人口与粮食做底气,就能够组建更加庞大的军队,就可以为他杨浩占领每一块目光所及的土地。 杨浩此时仿佛已经看到了统一全国的希望。 这种统一不是齐人理解的中原一统,而是那九百六十万多万平方公里的故国疆域。 这是杨浩始终放不下的心结。 来到这个时代,苦苦打拼十几载,到目前位置连传统汉地都没有占据,他对此有这很大遗憾。 但是战船下水的那一刻,杨浩的雄心再一次的被点燃了。 这一天,杨浩那些妃子们,惊讶的发现,杨浩仿佛年轻了十几岁一般,无论是饭量还是在某些不可描述的事情之上,他们的大王,好像有着使不完的精力。 心情大好的杨浩,破天荒的为自己放了两天的假期,带着自己的妃子与年纪较小的子女们来了个长安城周边两日游。 如今的长安城,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经多了不少值得游玩的地方。 杨浩玩的很开心,仿佛十几年的压力在这一瞬间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之时在这碧草连天的美景之下,埋葬的却是数不尽的尸骨。 当初的敌人早已经化作了一捧黄土,变成了滋养大地的养分。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看着夕阳余晖下的诺大的长安城,杨浩静静的注视了良久。 农人们扛着出头疲惫的返回城中,夜晚的长安亮起点点光亮,炊烟袅袅,看起来是如此的祥和宁静。 只是在大多数人吃着晚饭,述说着家长里短的时候,位于长安外的科学院却是灯火通明。 这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搞研究的齐国科学家们,在风帆战舰下水后,便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这些负责不同研究方向的家伙们,如何能忍受,自己屈居他人之下。 每个研究组都憋着一股劲,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能证明自己不是挥霍俸禄的酒囊饭袋。 只是科学院的大多数研究员们都是集体作战,而唯独研究桥梁的东门俘,至今位置仍旧一个人在奋战着。 他对于风帆战舰能够顺利下水丝毫不感到意外,这半年来,他亲眼见到了云风是怎样的疯魔一般,进行这大量的计算。 虽然云风比他还要小两岁,但是看上去却是比自己要大上十岁一半,年纪轻轻就已经半头白发。 云风的精神深深的鼓舞着他,他相信只要自己努力,绝对就会有收获的。 这半年来,他除了偶尔和云风有些交集之外,完全就出于一种闭关的状态,他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学完了齐国初级学府的全部之时,甚至中级学府的学问,通过查找资料,也能弄懂个大概。 加上他自身的聪明,他现在学识已经丝毫不下于一个学习了数年的普通人。 有了这些理论知识作为储备,对他的桥梁研究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