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臣有自知
“此事,置后再论吧。” 李泌提醒了一声:“不过,陛下,臣以为节下之言甚有道理,可以细论,臣感觉应是利好之事。” 他是李适的左常侍,又委为度支,是李适相当信任和依赖的人,他的话李适都会认真琢磨。 李适点了点头,住口不再说这个话题,扭头看了看张军,问:“张卿,朕欲择延赏入相,你看如何?” 张军想了想,认真的看了看李适:“陛下想听实言,还是恭维?” “自是实言。” “此事,若要臣实言,那就是,臣不看好延赏公入相。以臣愚见,延赏公善户部,窦参公善御史,皆不宜入相。” “如何?” “陛下,人有所好,有所恶,有所长,亦有所短。无视长短而任用,只能把事情弄的糟糕起来,于时事无益。 便比如臣,若陛下以臣为户政,今日敕书下,明日臣使弃官远逃了,实在是难以作为,这便是臣的短处。 臣所言并不避讳,延赏公若为相,必然恃职傲物,排挤同僚,此因心胸格局不胜其位尔,而若窦参公为相,臣只能挂印。 其实陛下是卧宝地而不自知,朝中可为相之人何其多也。泌便在此,尚有齐舍人,柳侍郎,陆舍人,崔郎中等,均可为相。 外臣可为相者也是众多,大唐人才济济,陛下只需择才适用,碗水持平便可大兴。 但人为血肉之躯,精力有限,德行有限,眼界亦有限,臣以为,不宜兼充太多,应首重德行举事。” “爱卿自身呢?” “臣有自知,臣便挂个名字,一心专研军事的好,大唐尚有夷狄环伺,臣只怕余生不及。” 在大唐以前,户部并不叫户部,而是叫民部,因忌李世民的名字改为户部,以后诸朝引用。 民部的职责在这会儿相当复杂,张军是真的感觉自己做不好。 他也是真的感觉张延赏不适合做宰相。 说起来他和张延赏还是同族,都是出身河东张氏,是同一世家谱系。 他比较看好中官为相,这到不是他有什么私心,他也用不到那玩意儿。实在是,这是经过历史证明过的事实。 李适一朝,前后计有三十五相。 从后世来看,外臣入相的好像都有点小问题,要么专权,要么跋扈,要么搞小团体排挤他人,要么公报私仇。 反而中官为相的基本上都能奉公秉职。 张军感觉,性格和能力是一方面原因,中官和皇帝常常接触,皇帝对他们更了解一些,任职也就比较准确。 外臣和皇帝接触少,是凭着感觉或者功劳加官,就难免有所疏漏。 而且外臣在地方为官是一把手,习惯了面面具到以自己为中心的工作方式,自然也就专权跋扈一些。 简单点说,中官更注重做事,外官就比较注重自己的权益。 事实上大唐皇帝也并不是不了解这一点,也有外官入朝降三级委任的相关规定,只不过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不多。 这里说的宰相不包括外相,也就是各路节度使,称使相。 李适一朝使相二十一,有十一个造反或者造过反。 这里面只有三个人由外转内,从使相做到了真宰相,郭子仪,浑日进和李晟。 郭子仪年纪大了,被李适尊为尚父,看破红尘基本上不管事,浑日进是中官出身,尽职尽责为皇帝分忧。 而李晟排挤,阴人,报复这些事情都干过,不过他对大唐确实忠诚,私欲并不强,最后主动请求去镇守泾州离开了中枢。 “臣以为,中外有别,外官入朝实在不宜直接为相,应从六部次官做起,慢慢熟悉一番才是。” 李适想了想,点了点头,问:“其人之性,之德行,影响甚大?” “自然。臣以为,诸部官员皆可有不足,惟三省诸相需考虑周全。” 张军从袖中抽出一个小册子塞到李适手里:“臣的一些想法,陛下闲时可翻看解闷。” 小册子上记录的确实是张军的一些想法,成立军政两院,各院各部任职的排列与工作内容的大概划分。 还有单独成立财部与国土资源部,与户吏诸部并列等等的一些相关建议,以及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好处在哪里。 “节下,可有小室?”李勉提高了声音,打断了张军和李适李泌在这边角落里私语。 “有。”张军转身走过去,带着李勉来到边上的小房间。 小室,可以理解为临时休息室,或者小会议室,其实就是方便开会的时候大家相互交换意见用的。 “陛下,小憩片刻如何?” “也好。”李适点了点头,转身进了小室,李勉在门口稍一犹豫,指了指李泌:“计相也来。” 李泌赶紧应声快步过去,李勉也走进去,关上了房门。 李晟的脸上就有点不太好看,他是次相,李勉点了李泌一个度支没叫他。 计相只是一个雅称,不是官职,判度支的实际职务并不高,只是权力大。 浑日进无所谓,踱到小室门外附近站定,防止有人贴近。 这就是中外官员的差别了,李晟第一反应是嫉妒,而浑日进则是守卫,同为宰相,格局上明显有了落差。 “次相。”张军唤了一声。平时见面他都是以郡王相称,但今天李晟是以次相的身份过来的,称郡王就不太适。 “嗯?”李晟惊醒,看向张军:“节下有话便讲。” 张军负手走到沙盘边上,看着吐蕃千山万仞独领风骚的地形:“次相,统一大唐军治,统一政令,此事不可阻挡。 次相不如考虑,日后是干政,还是还军。” “如何说来?” “若干政,某方才讲过,次相着尚书省引诸部,负责政令提案,发布与实施,但吏部与兵部,户部之判度支,需择出才是。 而若还军……某以为,军部陛下以下,当设大都督,大都户。 大都督为陛下拾遗补阙,协调诸事,统筹各方,而大都护可有数位,各司其职,尚库,尚谋,尚守,尚攻。 某不才,自认可为尚攻,主军器监造与军将整训,擅攻伐。余者不论。” 张军其实有点没话找话,他是看出李晟起了妒心,就随便找个话题发散一下李晟的思维。 果然,听了张军的话,李晟微皱眉头开始思考分析起来,到底是继续担任次相,还是回到军队这边来担任大都护。 按张军的提议,军部成立以后,军政彻底分开,互不干涉统属,自然也就不可能相互兼任了,得有个选择。 那这个提议会不会被皇帝采纳呢?会不会得到首相以及诸相的支持? 答案是肯定的,会。 藩镇之祸已经把大唐折腾了好几十年,战乱四起民不聊生,田地荒芜户丁流失,根源就是军政财吏税一把抓,节度使的权力范围实在太大了。 现在北方四镇已没,各地军使也被张军废了一大半,眼见着藩镇就要成为历史名词了,皇帝和首相只要不傻,必定会支持军政分家。 不只是军政分家,财权,税权,官吏的任命权,这些肯定都是要被收归中央的,继而加大官员的审查考核力度。 就算是李晟自己,虽然权力欲比较大,但也绝对不会反对张军的建议。这点公心他还是有的。 事实上,这会还成气候的,有势力的节度使,也就是河东马燧和凤翔张军两家。 张军自荐军部,对这个节度使没什么留恋,而马燧随时都能入朝,想来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都督非他莫属。 所以张军话里,有邀李晟过来同任大都护的意思。李晟也能听懂。 大都护其实和大都督是平级武官,大都督是中官序列,大都护是外官。 在此之前,大都督负责国家内部地区军事,大都护负责边疆地区,对外。两个职务都是镇守一方的大将。 现在藩镇没有了,节度使和军使团练肯定会全面撤消,统一全国军事,那自然也就没有了内外之分,大都护进入中枢也是应有之意。 而张军的意思李晟也明白,大都督大都护依然是同级,并没有上下之分,只是各自负责的工作上有所区别。 大唐是贵族议会制,重大事务都是群策群力,大家商量讨论,军部自然也不会例外。 按张军的想法,只有皇帝可以两边兼顾,首相有权了解质询,其实更多的是务虚,实际工作是以次相和大都护来分别管理两端。 张军感觉李晟可以胜任国土防御工作,负责代表国家和外藩打交道,这是他的强项。他的性格不太适合搞行政。 而马燧,张军感觉可以在大都督的位置上过个渡,以后可以接李勉的班,或者去充次相。他其实比较擅长行政事务。 至于浑日进,张军打算让他兼管南北衙事务,管理后勤这一块还有协调各地。军事统一以后,兵员和退役的相关工作就要开展起来了。 其实张军本来的想法是把李应右推上来管理后勤的,但想了想还是暂时作罢。他自己也确实离不开李应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