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3抓俘虏
金质勋章授勋完毕。接下来便是军旗。首先是军种旗,秦国目前正式的军种有四个,分别是陆,海,天,海军陆战队。四个军种。 四个军种旗一开始设计的比较简单。比如,陆军就是传统的秦军军旗。特有的玄鸟符号。海军则是白底,中间加玄鸟符号下面是一支航海锚,天军则是蓝底加螺旋桨。尚文觉得是不是天军已经意识到活塞飞机的时代到了。竟然选择了螺旋桨而不是飞艇。 海军陆战队则比较特殊,因为他是唯一一个三军配备齐全的军种。于是,海军陆战队很出格的在其玄鸟图案下配上了交叉的枪炮中间是铁锚和螺旋桨搭配而成的怪异图案。而他的颜色则是褐色搭配而成。 秦王将军种旗分别授予了王翦,代表陆军,李信,代表天军。章邯,代表海军。王贲则代表海军陆战队。而陆军和天军的军种旗上还有飘带。上面书写着各种战役名称。陆军最多,有固阳之战,集中歼灭匈奴大军之战。还有贺兰山之战等等。总计上面有十二条之多。天军上面有一条,贺兰山之战。则是表示天军在贺兰山担任后勤运输,保证对岸秦军吸引对方的有力证明。海军没有。章邯对此是心理憋着一股劲。海军陆战队也没有。王贲认为自己率领预备役侧袭月氏大军,也最起码给一条吧。但参谋部们的陆军军官则认为,海军陆战队是后成立的,不可能参加之前的战斗,而且当时的身份就是陆军军官。所以拒绝为海军陆战队加一条飘带。 至此,四大军种中,有两个军种是零飘带。这让这两个军种脸上极端无光。天军虽然有一个,但仅仅只有一条。显然天军还想多弄几条。但陆军把持的参谋部根本就不理其余的三军。 随后,便是兵种旗,师旗。兵种旗由于较多,特别是陆军。分为,骑兵,步兵,炮兵,工兵等等。秦王认为太多,就让王翦自己授予。师旗也很多,秦国总共有七个师。分别是第一步兵师,第二步兵师,第三步兵师,这是最想改编的。随后还有第五骑兵师,第六步兵师,第七骑兵师,第一百特种师。第四番号暂时不用。第一百番号启用。 这些旗帜均有参谋部授予。随后,秦王再次给四军鼓舞士气。随后仪式结束,等待晚上的庆功宴。尚文也终于可以离开。四个军种的主要将领对勋章没有异议,但对军种的飘带有很大的异议。特别是海军,以及海军陆战队。没有一条飘带。没有飘带就没有战功。章邯想找尚文开辟一下海战,海军陆战队则希望参与其中。但尚文却怎么也找不见。他早就看出这种苗头了。 秦国的军种之间忙着斗争,赵军也没有闲着。 一队三十多人的燕军追着一百多号人的赵军跑。他们不断的在后面开枪射击。前面跑的慢的赵军中枪倒下。这样的场景已经不是一次出现了。 燕军收复国都之后,便立即展开迅猛的追击。燕军也开始拆散部分团队进行追击。追击的成果非常的大。一开始一个团追一千多人,慢慢的变成了,一个营追一千多人。到后面变成了一个连追着一千多人跑的场景。于是,燕军也开始骄纵起来。一个排的人追击一百多号人,这已经算是少的了。 “开枪。”一名燕军少尉下令开枪。 “砰。”一名士兵停下举枪射击。子弹没有打中,随后便可是边跑边装填子弹。 “娘的。给我追。”少尉一手拿着战刀,一手拿着手枪。燧发式手枪。 三十多人穷追不舍。他们跟着赵军追到一处土丘处,这是典型的最好伏击的地方。但燕军连日的追击已经习惯了赵军的败退。他们认为,赵军不可能,也没有那个能耐组织埋伏。 “冲啊。用枪子和刺刀解决那帮孙子。”燕军少尉指挥到。说着便第一个冲了出去。看来军官还有带头示范的作用。 “砰。砰砰。”一阵乱枪射击。赵军士兵突然蹿了出来。 毫无防备的燕军被打个措手不及。燕军士兵分别中弹倒地。还没有反应过来的燕军,一下子就面临赵军的近身搏斗。很多。 燕军士兵手中的火枪无法瞄准开枪。射击的机会只有一次。特别是这种近身战。而埋伏的赵军显然不是泛泛之辈。他们都是战斗经验的老兵。奇怪的是,他们只是打昏对方而不是杀死对方。一下子被打倒一半的燕军,在措手不及当中,余下的全部被抓。 李牧奉命来收拾残局。其实他心里早就有这种不好的预感了。特别是最近的报纸,竟然报道了秦军帮助燕军训练士兵。这种不详的预感得到了应征。但为时已晚。因为前线大军已经溃败。大部分已经退出燕国国境。李牧只好率领大军及时的稳住那些溃逃下来的赵军。从那些赵军口中,他详细的得知燕军的战力和秦军相比没有多少差别。私下里,赵军竟然给燕国新军一个“小秦军”的称号。可见战力不一般。 李牧很想知道,秦军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训练出这样一支军队,于是,他指示司马尚抓一批人来审问。他要问问到底发生了。 “跪下。”那名燕军少尉披头散发的推了进来,还没有反应过来,就一脚踢到在地。 “哼,赵狗。”说着就要站起来。但随即一名赵军将领一脚踹了上去,燕军少尉重新被踢到在地。 “住手。”李牧大声呵斥道。显然赵军将领都有怨气。十万大军轻松被打败。加上齐国就是十八万大军。败的连一点样都没有了。如此惨况,自然要报复。 “都给我退下。”李牧大声的命令道。 “将军。”将领们还想说什么,但李牧已经挥手示意让其下去。无奈将领们拱手退出。 而李牧则让人把俘虏身上的东西一并带进来展开。营帐之中只有李牧和燕军少尉两人。